名校申請
從探索自己開始…

亞洲學生的自傳和讀書計劃平淡無奇是誰的錯?不完全是學生的錯。

諾亞的申請輔導過程是強調給孩子空間,顧問扮演一個亦師亦友的角色,在孩子自由發揮之餘,適時的給予專業的建議。

讓孩子在申請的過程中一路探索與嘗試,不給自己設限的寫出一篇屬於自己的故事(essay),讓評審委員們為之一亮看到高分以外的自己…。

請各位家長放心的將孩子交給我們,我們將會展現十足的專業與誠心的輔導服務,在申請的過程中扮演一個helper,申請理想的學校…。

 
 

美國名校教授給高中生的建議:「想要學校錄取?寫封有靈魂的自傳」

你知道美國大學教授看新生申請資料時會對什麼最好奇?是考試成績、老師推薦信,還是⋯⋯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許雅寧和台灣讀者分享長春藤名校老師最在意的學生特質。

編按:許雅寧是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同時擁有美國英語教師執照,有多年美國中小學英文實務教學經驗,對於美國及亞洲地區的雙語教育兼具實務和理論的了解。身為教育理論和教學實務專家,她還是三個小孩的母親,今年大兒子同時收到多所長春藤大學:哈佛、普林斯頓、哥倫比亞、康乃爾、史丹佛、麻省理工學院及加州理工學院入學的招募。許雅寧將分別從大學教授、美國高中老師及華人家長的身分,跟大家分享如何幫助孩子申請到理想的大學。

紐約的冬天天寒地凍,今天外頭大雪紛飛,路人全身羽絨厚大衣裹得緊緊的,在雪地中蹣跚蝸步。但是我辦公室的暖氣開得太強了,不但了無寒意,整個人反而被烘得很不舒服。

我手裡拿著一疊厚厚的新生申請文件:「這一季的新生遴選審查又開始了。」過去七年我任職於雙語研究所,在一整天的開會、見學生、寫研究報告和備課之後,其實已經很累了。但是,在那麼多的工作項目當中,我把遴選新生看成是一件非常重要且神聖的事情──因為這關係到很多學生的前途。

自傳和讀書計畫比考試分數更重要

大家都知道,美國申請大學或研究所要看很多的東西:成績單、老師推薦信、入學考試成績(SAT)、課外活動、自傳還有讀書計畫等。申請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基本上成績、老師推薦信、考試成績都很優秀,看不出來主要的差異。美國的教育精神──也是我的信念──是綜合性的評量每一個學生。冷冰冰的分數絕對無法代表一個孩子。

所以,其實在審查教授的眼中,學生的讀書計劃和自傳,是最能看到學生特殊點的文件,所以我也總是先從這方面來瞭解每位申請者。

「哥倫比亞大學聲名遠播,學術地位崇高,所以我決定申請哥倫比亞大學......」

「我今年剛從大學畢業,主修語言,希望繼續到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研究所深造......」

「我熱愛教學,希望將來當個好老師......」

我又繼續讀了幾篇,基本上內容都大同小異。

而這幾篇,恰巧都是來自亞洲的國際學生申請函。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亞洲學生寫的內容幾乎都是一樣的。

亞洲學生的自傳,通常都是先自我介紹,然後很恭敬的把學校稱讚一番,接下來陳述自己的理想,最後再強調自己的申請決心。四平八穩,不是有錯,而是沒有靈魂,看不到「我為什麼想唸哥大?」,而這是我最想知道的理由。

反過來說,美國學生可能成績不如亞洲學生亮眼,但他們的自傳和讀書計劃往往讓我眼睛一亮,吸引我繼續讀下去,引人入勝的程度有時甚至讓我欲罷不能,看完後,文章的畫面有時還會在腦海中停格好幾天。

我覺得美國學生自傳的「好看性」是來自他們的生活經驗,美國學生的申請函總讓我覺得生機無限,欣欣向榮,百花齊放,題材也很多元,可以簡單到談和家人去逛街的小故事,也可以是同年少見的一些生活經驗,不論是哪個走向,都能很清楚,很真誠的呈現自己。

亞洲學生的自傳和讀書計劃平淡無奇是誰的錯?不完全是學生的錯。

美國的教育強調空間,讓孩子一路探索,一路嘗試,沒有框架,沒有標準答案,只希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

亞洲學生基本上生活經驗都非常雷同,因為教育體制還有父母的過度保護和不願放手,剝奪了孩子成長應該有的探索期,強調教育目地的一致性,標準化,在這個體制下培養出來的孩子,就像工廠大量製造下的產物,規格相同,符合規定,但是沒有特質,想法,靈魂。很多亞洲學生申請哥大,往往只是因為這是一所長春藤學校,並不知道哥大和哈佛教育系有什麼不同?可能也更不清楚自己到底哪些特質適合當老師、為什麼唸教育。在自己都不清楚的狀況下,自然自傳不能打動閱人無數的老師。

這一點,在課堂的表現也很明顯。我在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研究所給學生上課的時候,總注意到一件事——那些眼睛發光的學生通常是美國學生。亞洲教育體制下出來的學生,眼神感覺上總是茫然居多。這個跟語言障礙沒有關係,而是美國學生在經過長期的探索自我後,到了研究所階段,非常了解自己的方向,爆發力驚人,後勁無窮。但是很多亞洲研究生到了研究所時,才有機會在美國的教育體制下自我探索。還願意,也有勇氣自我省思探索的人還好,但是很多亞洲學生因為錯過了應該在發展階段經歷的摸索期,已經失去探索需要的那股勇氣,甚至也失去了放棄錯誤的勇氣,於是,很多繼續在求學甚至人生的路迷失下去。

每年九月開學不久,都有亞洲研究生到我辦公室掉眼淚。

「老師,我根本不喜歡唸英文!」

「老師,我從來就沒有想過我喜歡什麼!」

「老師,我現在怎麼辦?已經申請到哥倫比亞大學,不唸不是很奇怪嗎?我要怎麼給家裡交代?」

亞洲考試取向的教育體制,讓很多孩子從小只曉得埋頭唸一堆自己也不曉得為什麼要唸的東西,準備很多沒有意義的,大大小小的考試,沒有認真思考自己的方向和興趣。我的亞洲學生中,有的勉強痛苦唸完,交差了事,畢業後,立刻轉行,也有的患了嚴重的焦慮症、憂鬱症。

所以,每年我都會在亞洲新生一進來時,就開始進行「勸退」。

我說:「你們要是不喜歡我們雙語研究這個項目,趕快轉走!」

我的亞洲學生們:(睜大眼睛,不敢置信)

有人吞吞吐吐:「......老師,妳這是在試探我們的忠誠度嗎?」

我成功的勸退了幾名學生。這是我的驕傲,因為我在帶領他們去傾聽自己心裡的聲音。

我一邊繼續讀著這些一篇又一篇的申請文稿,心裡很有感觸。

電話鈴突然響了:「許老師,我的孩子想要申請哥倫比亞大學,想請問妳自傳和讀書計畫要怎麼寫?」

對著電話,我倒吸一口氣。

我真心的回答:「讓孩子好好的探索自己,就會有好文章。」

電話的那頭沈默了幾秒,有些錯愕。

我又重複了一次:「真的,讓孩子好好的探索自己,就會有好文章。」

探索自己的意思是要讓孩子找到發自內心想要做的事情,若是你的孩子還沒有這樣的熱情,我建議父母能做的只有等待,大膽放手給他們空間時間,你太過焦急幫忙安排妥當的人生,到最後孩子還是茫然。有的孩子還可以「後知後覺」,在成年後努力扭轉人生,但是很多孩子一輩子便在「不知不覺」中漂泊著。

放手的例子如暑假的安排,孩子的暑假要聽孩子的想法,不要把暑假當成是學期的延伸或是先修班,孩子需要放空來尋找自己的興趣、初衷和靈魂。還有,工作經驗能夠讓孩子成熟。所以,我建議大學畢業後不要立刻唸研究所,應該工作幾年,累積人生經驗和對自己的瞭解。事實上,美國大學研究生在唸研究所以前,多數都有工作經驗,再回來唸研究所時,都非常確定自己的方向,唸起來士氣如虹,勢如破竹,唸得又好又快。

電話草草結束,我又埋首於那一疊看不出靈魂的申請函,外頭的雪,已經停了,我辦公室的暖氣還是太強,但是,不知為什麼,我反而覺得冷了起來~

資料來源:親子天下x翻轉教育

一篇讓審查教授為之一亮的文章(Essay),需要屬於你個人亮點。

諾亞的顧問,不只是替每個學生輔導文書與規劃時程那麼簡單!我們希望的是能夠透過平時顧問與學生的互動,去帶出學生的個性與特色,寫出屬於他們的好文章。